为什说G7认证并不神秘也并不难做?

发布时间:2019-07-19 22:04
浏览量:0

自2006年开始,G7认证逐渐从美国传播到中国内地,起初主要在广东沿海地区的港资企业较为流行,到2010年以后慢慢传播普及到内地企业。10年时间过去了,现在中国内地已陆续有200多家印刷企业获得G7认证。若问这200多家印刷企业中,真正掌握并应用G7技术的有多少,恐怕结果就不乐观了。

记得有年去拜访一家业内知名企业的时候,无意中提及:贵司是否有G7认证?答曰:已有证书呀。然后用手一指,果然赫然放在柜中角落处。再问:平时有没有使用Curve软件去调整出版曲线?答曰:软件专家有用过,我们自己没有,曲线是之前调好的,一直就这样印,没有动过。再问:那你们G7认证时有没有给你们做相关技术培训?答曰:没有哇,当时服务商说帮我们拿到证之后就走了啊?!我只能表示无语。

无独有偶,我同样在和另一家知名企业的技术部负责人聊天时谈到G7的话题。他告诉我由于他们属于比较早获得G7认证资质的那一批企业,所以当时G7的培训和认证均由来自香港的G7专家完成。首先,G7专家对印前和印刷的相关人员进行了为期两天详细的基础培训和实地指导,确认参与人员都掌握和理解了G7的方法,能够运用仪器和软件进行G7方法的色彩校正。之后即确定一个时间,譬如下周三进行G7考核。考核当天,G7专家对整个认证过程全程关注,但却丝毫不予置评。从出版到印刷到改版到再印刷的整个过程均由印刷企业人员自行完成,最后G7专家只负责检验从印刷机台送来认为初步合格的G7样张。如果检查发现样张不合格,专家会退回去,指出问题在哪,但却不点破应该怎么做怎么调整;直到所需要的样张全部合格,则算通过认证。经过这样一来,企业这张G7证书确实就是真刀真枪考出来的,对于G7的方法自然也有手到擒来,后续应用于生产也就更加胸有成竹。

对比这两家客户截然相反的案例,尤其第一种情况更加普遍,我不禁想问:到底是什么让一个国际流行的行业方法在中国推广起来很多时候竟成了“一张纸的买卖”?是一心赚钱不顾技术的功利主义当头?还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心态作遂?或是中国人各行各业普遍的“为过认证而去做认证”的思想的真实写照?

相信如果这让G7的创始人美国的Don Hutcheson知道了,估计也不免会皱起眉头。

认证说穿了,无非就是一张纸。要么印刷买家(客户)有硬性要求,印刷厂只有G7认证的牌照才能拿到单接到活,譬如美国的一些客户,苹果、微软、迪斯尼等;要么是印刷厂内部自发的需求。随着整个行业环境对于ISO标准化的催化使得G7认证也越来越被人认知、传播和普及,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不甘落后、永葆先进的竞争心态让一些印厂争先恐后地加入到认证的行列。

然而在这二者动机的博弈中,有些印刷厂只强调拿证,满足刚性需求,也有些印刷厂将学习和掌握G7的方法看得更重要,拿证考牌只是顺便的事儿。而我们更多理性地提倡“不为过认证而认证”,更多的是通过做认证学习认证的理论,掌握认证的方法,领会认证的精髓,应用认证的结果。

为进一步揭开G7面纱,让大家可以近距离了解G7,在这里,笔者与大家共同分享四点:


一、G7并不神秘。

G7给业内大多数人听起来还很神秘,与一些专家拼命把G7装扮得“高大上”颇有关系,同时又过度渲染G7方法很难,过程复杂,门槛很高,不是一般人可以掌握的,无形中就拉开了印刷企业与G7的距离。
有道是:只许专家代考,不给印厂培训。当然这里的“专家”只是指个别专家。他们一方面大肆宣扬G7如何了不得,另一方面却藏着掖着,始终不肯/能深入浅出地讲明白,口头禅就是:说了你也不懂。他们把G7形容成阳春白雪、空中楼阁,而把一般的印刷厂则当成下里巴人、井底之蛙,这样的做法无异于给G7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抬到一个好高大上的神坛,好像国外“舶来品”一定要比“本土货”高出几个档次一样,这样就硬生生地给G7和印刷厂家划出了一道分界鸿沟。

G7只不过是一项由美国数码企业联盟(IDEAlliance)组织推行的一项基于灰平衡控制达到ISO印刷标准的色彩校正技术。G代表灰色,7代表CMYKRGB七个基本色,其中CMYK为一次色,RGB为二次叠印色。G7的核心就是定义了基于纸张的灰,以及定义了NPDC(Neutral Print Density Curve)中性灰密度曲线,最后达到共享视觉外观。

之所以需要采取中性灰的校正技术,是因为传统依据网点扩大进行印版曲线补偿的方法,只是根据ISO CMYK的TVI曲线进行补偿,没有考虑到CMY叠加的效果,由于油墨透明度、叠印率、纸张颜色等参数并不相同,很多时候不能保障灰平衡的准确性,也很难保障不同印刷条件下的印刷效果的一致性。而G7校正方法综合了CMY的叠印效果,进行整体调整,统一校准至NPDC(中性灰印刷密度曲线),由于NPDC的特点,可以保障各种印刷条件下都有一致的效果,特别是高光和中间调。

在传统印刷上,G7最后说到底就是给印刷确定了最接近ISO标准的CMYK四色密度,同时生成了满足灰平衡要求的印版补偿输出曲线。当然,在整个认证的过程中,你可以去规范你的CTP出版机、冲版机参数,调整印刷机、油墨和纸张相关参数等,把这些参数记录起来并形成一个规范,然后在日常生产中按这些参数进行维护,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印刷标准化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远远比一个G7证书要来的实在得多,有用得多。

二、G7并不难做。

时至今日,听过G7名字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够讲出G7的内容和要义的却不多,更不用说去做了。

实际上,真正懂得G7的企业或专家会告诉你,其实也很简单。依笔者为超过数十家企业完成G7认证的经验来看,在基础条件尤其是印刷物料按要求准备好之后,基本上一天时间就足以完成认证过程。

整个实际印刷过程大体分为校正印刷,校正曲线和验证印刷三个部分:

1. 校正印刷:也就是第一次印刷。建议CTP出直线版,针对很多使用优质版材的客户,如富士,往往不加任何曲线,只要制版机和冲版机调整到位,直接出版即可满足要求。上机印刷,根据ISO12647-2提供Lab值,将一次色CMYK和叠印色RGB的色差Delta E00控制在容差内(CMYK<3.5, RGB<4.2)并使其最小,这样就找到了最佳的印刷密度值,然后要求调平整版密度,包括左右,牙口版尾,尽量控制在±0.05以内。

2. 校正曲线:挑选两、三张印刷后样张,裁切出P2P25X图表,然后使用仪器(如Xrite 528,i1系列等),测量数据,并将数据导入到Curve软件中,即可计算出出版补偿曲线。也可以利用免费的NPDC图标,手工绘制出补偿曲线;

3. 验证印刷:也就是第二次上机印刷。将已生成的补偿曲线输入到出版RIP中,如FUJIFILM XMF、Kodak Prinergy、Heidelberg Prinect、Screen Trueflow、Agfa Apogee等,重新出版上机,按照之前已寻找到的最佳密度进行印刷,必要时做适量微调,通常即可获得符合G7要求的样张。针对G7认证,这一步是必须的。如果只是工厂内部的普通印刷校正,无需进行这一步,因为在第二步已经获得了出版补偿曲线。

最后只要提交六份合格的样张提交给香港APTEC,其中三份完整的印样,三份裁切出左右的P2P25X测试图(或和IT8.7.4色表)。另外再附上一些指定的基础信息表格等。当然,这一步是要由G7专家进行预审和提交的。目前,APTEC并不接受工厂自行申请和提交。

在过往印象中,曾经有一家大型港资印刷企业做G7认证,约好上午十点开始出版,十一点上机,中午改一套版,到下午两点就完成了,不过四五小时罢了。

G7顺利完成的重点其实更在于设备(印刷机)的稳定性、物料(油墨、纸张)符合标准,以及前期的沟通和准备工作,有道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有条件能够提前在测试纸张上用展色仪展出油墨不同密度与纸张的Lab色度值并寻找出最佳密度将会使认证事半功倍。

三、G7并不限定。

G7这种灰平衡校正技术现在主要应用在传统胶印印刷上,现在中国的印刷企业主要也是考取在传统印刷上的G7认证,只有一少部分是分色打稿企业通过的。实际上G7可以广泛地应用在譬如数码打样、数码印刷(喷墨或碳粉)、大幅面UV喷绘,甚至是凹印、丝印、柔印等多种不同印刷方式都可以使用。

对于G7的局限性意识,还表现在认为G7一定需要用到ISO的标准纸张、指定油墨来做认证。其实G7认证分为四个等级,G7 Grayscale(灰平衡),G7 Target(目标,大部分选择)、G7 Colorspace(色域)、G7 Extreme(超色域,极少使用),在即将推出的G7新要求中,又增加了G7 Native CMY(主要针对数码印刷)。

其中:G7 Grayscale只要求达到灰平衡外观而不管CMYKRGB七个色的Lab,适应与ISO相差较远的物料状态,也有一部分选择这种入门级别;G7 Target不但要求达到ISO的CMYKRGB,同时还要求达到灰平衡,这是目前选择通过最多的认证等级;G7 Color Space是在G7 Target的基础上,还要求IT8.7.4导表的数据与标准的特征数据文件(如GRACoL 2006或SWOP)相比非常接近,目前在200多家认证企业只有10多家通过这项等级;G7 Extreme是能达到具有比G7特性规范更大的色彩空间,目前几乎极少使用。

在通过率最多的G7 Target和G7 ColorSpace两个等级中,还可以再分为绝对和相对(Relative)两种变化。其中绝对就是所有标准数据都沿用ISO原值,基本上要求使用ISO标准的纸张,安全系数会更高;而相对(Relative)则对纸张是没有特定的要求,并且可以根据实际纸张的Lab值通过SCCA(substrate-corrected colorimetric aims)基于纸张修正的色度值重新计算出新的CMYKRGB目标Lab值。十分明显,如果印刷厂实际生产的常用纸张与ISO纸张并不一致,那么应用相对(Relative)的认证方法比重新采购符合ISO纸张用绝对的方法要更加实际、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意义。

在新版本中,除了原来的GRACoL 2006和SWOP之外,又添加了8种色域,或者说是CRPC印刷参考条件(Characterized Reference Printing Condition),包含ISO 15339种规定的CRPC1-CRPC7的色域,也就是说未来可以对无粉纸(书纸)、新闻纸做G7认证,并可拿到G7证书。

今年8月份以来,新的G7规定更着力推广美国模式,鼓励一家企业能够申请不同设备通过多项G7认证,譬如一台数码打样申请G7 ColorSpace,加上一台胶印机申请G7 Target,原来需要单次认证的双倍费用(Double),现在只需要在单次认证基础上再加1000多元就可以拿双证,着实算是一项优惠了。

另外,对于纸张的品牌和克重,都没有明确限制,上到300-400g,下到50-60g都可以申请G7认证。至于油墨品牌也一样,无论进口还是国产,原则上只要符合ISO2846标准的油墨基本都可以通过认证,只是如果某品牌的个别型号的参数实在不能达标,则可以考虑调整改善配比或是更换其他品牌。

G7认证的机型可以用传统印刷四色机、五色机、六色机,甚至带连线过光油,这种机型的好处是直接油墨出来就接近干燥,最大程度减少了干湿密度的差异;同样也可以使用商业轮转来进行,前提只要企业愿意。机型可以是新机也可以是旧机,可以是进口机也可以是国产机。所有的认证机型只要保证设备稳定具有可重复性,没有明显的机械性故障或印刷缺陷,最好的建议是提前做好印刷设备的维护保养。

另外对于辅助性工具,一般要求至少要有一台分光密度计(可以测量Lab)、一台扫描式分光光度计(如i1或i1iO、i1iSis),至于印刷机台用的轨道扫描仪,如果有,当然会更方便,万一没有也不是必须条件,只是可能需要花更多时间把密度印到标准和印平均。

不限定印刷方式,不限定印刷材料,不限定印刷油墨,不限定评估等级,不限定印刷机型,不限定一定需要轨道扫描仪,这才是真正的活的G7。

四、G7并非无用。

另有部分人则对G7一直持怀疑态度,坚持G7无用论,与这些年G7认证过于泛滥,良莠不齐,泥沙俱下,证书的含金量不高是分不开的,而且过认证和正式生产根本是两回事。所以很多同行不禁想问:过了G7认证又怎么样?还不是一样跟不到色?跟不到标准?

这有点类似形而上学的G7无用论。从哲学观点来说,正所谓:矫枉过正。用辩证的眼光来看,事物都有两面性,不能因为应用上出现了问题就完全否定了这个方法的本质。

固然有些厂虽有G7证书但平时印刷色彩很糟糕,但这不能因此而否定G7这个方法一点用处也没有。实际上,G7方法(尤其是相对G7)可以用于快速校正当前印刷物料的色彩,获得稳定的灰平衡和共享的视觉外观。重点是方法掌握好了,随时就可以应用这个方法指导生产,规范生产和服务生产。

笔者对于美国G7认证和欧洲的PSO认证作了分析对比,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个人认为G7更像是西药,PSO则更像是中药。对于存在的毛病,G7以结果为导向,以点为突破口,简单易上手,可以立竿见影,药到病除,获得符合ISO品质的色彩,偏治标也;而PSO则以过程为重心,重在培元固本,非一朝一夕可以看到效果,但功到自然成,侧重全面性地建立有效体系,偏治根也。两者各有千秋,没有谁好谁不好,有道是:中西医结合才更好,所以要有效地发挥和结合二者之优势,才是印企色彩管理和标准化的康庄大道。

此外,在实际生产中,只需要在印件上添加G7测控条(colorbar),并采用已制作的G7印版补偿曲线进行出版,印刷根据已确定的最佳密度进行印刷,针对不同纸张可能有所差异,然后监控传统相关数据,如实地密度,中性灰密度,灰平衡,TVI等。通常监控数据越多,印刷质量约能得到有效控制,但针对维护良好的G7系统而言,并非说要测量全部的数据,其实只需要测试HC(75K:75C66M66Y)、HR(50K:50C40M40Y)和SC(25K:25C19M19Y)这三组数据就可以了(参考宽容度见下图),可谓非常的简单快捷,最终实现按数据印刷(print by number)。如果颜色不对,这时你可以测量其他数据,从而找到问题所在,使其恢复到标准状态即可。所以并非说做了G7就万事大吉,一劳永逸,只有坚持维护,才能使其发挥真正的威力,使印刷品质稳定如一。


为了促进G7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和普及,让印刷行业能够在新技术的驱动下不断进步,给有志于进行G7认证的印刷企业最后提出两点忠告:

1、 选择优质G7认证服务供应商合作。

G7认证是一项严谨的色彩新技术应用考核,有条件建议选择相对有实力的大公司、大品牌服务商,可以提供从咨询、培训、指导、认证到应用的一站式服务。一味贪图费用低廉,或未见精髓,或只得皮毛,做与不做区别和意义也就不大。

2、 结合生产条件让G7技术学以致用。

做完G7认证以后最大的尴尬就是G7专家在时就会用,G7专家走了就不会用。所以后续如何将生产实际情况与G7技术结合起来,确保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在不同物料上都能够获得灰平衡色彩表现,确保印刷色彩的品质才是重要课题。所以G7专家走了,但让G7技术留在企业这本身也是对G7服务商的一项考核;有条件还可以选拔本厂人员去参加G7专家的资格考试。

技术从来无国界。好的老师向来强调: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好的技术就在于应用,在于推广,在于创造生产力。一味敝帚自珍,固步自封,只会埋没技术,阻挠创新;而推广分享,传播布道,则为业界之福,行内之幸。

近来一则利好的消息是最近香港APTEC传达美国IDEAlliance组织的最新通知,在新的G7认证中,都会被增加一份《G7认可企业资格书面证明》,并要求G7专家及申请企业共同签署,对双方的责任义务进行了明确说明。

例如必须确认G7专家对认证企业进行详细的G7培训和生产指导,申请企业也能够自主掌握并熟练应用G7技术云云,相信这一系列积极的举措会使G7技术和方法在更多认证企业落地开花、发扬光大。

也不管有没有G7证书,真正将G7转化为生产力的才是好G7。

总之,G7认证并不神秘也并不难做!


热门产品推荐

咨询电话:1861-666-1861

 

客服邮箱:mail@ibetter.com

 

售前咨询,产品购买,技术支持,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