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G7认证到底为什么?

发布时间:2019-07-19 22:24
浏览量:0

近年来在笔者与诸多印刷企业的走访交流中依然发现,不同的企业对于G7认证仍旧存在不同层面的认识,几相比对,高下立判。

本文就此集中归纳剖析,并揭示几种事实,希望读者能有所启发,结合本厂实际情况作出明智的决策。

1、为业务接单而认证

这种做法也称之为拿证,为认证而认证。多数由公司采购部、办公室工作人员或ISO体系的文职人员负责,他们被动接收到公司需要通过G7认证才能接单的要求,于是他们就负责去寻找能够帮他们拿到G7证书的供应商或服务商。由于他们中绝大多数并不清楚G7能够给生产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也根本不懂得Lab、灰平衡等技术细节,除了极少数有责任心的会去听从生产的意见。一般来说,与之谈G7技术应用基本上无异于缘木求鱼。

类似通过ISO 9000/14000一样,他们较关心的就只是能不能拿到证?能不能一次通过?价格是不是较低?至于有没有培训,做到什么等级,能不能应用于生产等都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不同G7认证服务者的不良恶性价格竞争,不比谁的技术更扎实,不比谁的服务更专业,不比谁的案例更多,不比谁的口碑更佳,不比谁的价值更大,而只是比谁的价格更低。

甚至记得笔者前些年在某企业做G7认证时,曾听闻之前的服务商为了达到G7标准,刻意要求印厂临时采购指定专用品牌的ISO油墨,专用品牌的ISO纸张,只有这样才能帮他们考到认证。而认证完成之后,印厂仍旧用回平时生产大货的纸张和油墨品牌,至于G7认证过程中得到的补偿曲线和较佳密度等生产参数由于物料变化,自然只能弃之不用。

很明显,这种纯粹为了拿张证书、一切均以拿证为第一甚至全部考量因素的认证,属于G7认证的初级阶段,不能给印刷厂带来任何技术上的改变,对生产来讲也没有任何意义,完全可以说仅仅就是一张纸,这是技术进步的桎梏,是行业发展的悲哀。当然对业务接单来说会多了一项证明,除此无他,仅此而已。

然而不幸的是,一张证书根本应对不了印刷买家越来越严苛的要求。很多聪明的品牌印刷买家也注意到了这样的事实,因此他们会聘用专业的懂技术的人员,甚至就是国外的G7专家,去盘问印刷企业相关的色彩技术和质量控制问题。比如要求印刷企业提供认证数据,询问他们什么是灰平衡,什么是NPDC,怎么达到灰平衡,在印刷时怎么监控等等,对那些只有证书,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的印刷厂来说,他们当然是无力招架的。笔者已经不止三两次收到某些企业类似的求救信息了,对此,我们也很是无奈。以下即为某印刷买家对其印刷供应商的部分问卷范例:


2、为一条曲线而认证

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希望在拿证基础上,后续生产能有一条曲线可用。认证时,所有生产设备和物料都采用工厂当下的普通品牌,就拿常用的纸张,用开的油墨,现有的版材,挑一台状态相对比较好的印刷机,直接进行上机认证测试。这样的好处是“一举两得”或“一石二鸟”,不但可以完成G7认证,而且通过G7方法校正所得到的曲线可以立马用于实际大货生产,正所谓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算是典型的“实用主义”。

以此为分界线,G7开始走下神坛接地气,开始关注印刷厂的实际生产状况。

对于包装印刷厂,建议拿常用的粉灰咭(CCNB)、单粉咭(C1S)等纸张来进行认证,因为工单生产大多是这几类纸张;

对于配备连线过油的印刷机并且多数工单都需要过油,则建议G7认证时就开启连线过油;

而对于多数需要覆膜的情况,则相应建议印刷校正时也相应进行覆膜的表面处理,尽可能保持测试与生产条件的一致性;

还有就是对于那些特别需要做高网线或FM调频网、专攻UV印刷的印企也都可以完全用这样的条件去做一项有挑战的G7认证,获得较真实的生产实况的同时也通过了G7方法的校验。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由于崇尚实际,生产实际纸张(特别是进行表面处理之后的纸张)多会偏离ISO标准,这时候推荐采取SCCA(substrate-corrected colorimetric aims)方法来进行应对以便顺利通过认证。

 

3、为1+N曲线而认证

相比之下,得到一条G7校正过的曲线比只是为了拿证而认证显然是推进了一层,然而,通常一家印刷企业,往往不只有一台印刷机、一种纸张。譬如G7认证是在某台海德堡机上做的,而另外的小森、高宝和罗兰机怎么办?又譬如是在小森新的G40对开5+1印刷机上做的,那另外一台10年机龄的S40怎么办?8色机怎么办?做了金东157g双粉,另外玖龙300g粉灰和茂林128g双胶纸怎么办?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G7认证只需要一台机一种纸,得到的生产参数也只适用于某种特定的印刷条件,对这些有概念的工厂在认证之前很多会提前和G7专家谈妥,到底是做几台机或几种纸张的认证或测试?企业想尽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在一次认证服务中,完成多台机或多种纸的G7校正。 

能有这种视野的企业管理者自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至少是预见到了G7除了认证证书,其技术本身的价值和力量。他们知道既然机台都已经正常检修维护保养,正好专家过来现场服务,只需要更换不同的材料并适当调试,就可以利用G7方法校正的不同纸张所适用的不同的曲线,一举多得,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1次认证+N条曲线制作的操作方式,对企业来讲是有非常大的好处的。它包括了不同机台、不同油墨、不同纸张的组合,较大限度地利用了G7专家在厂时间,测试时间,设备时间,较大程度地减少了物料损耗,多数情况下连第一套线性版(Linearization)都可以共用,较重要的是能够为后续生产提供明确的色彩控制参数。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种方式就是典型的“认证一次,输出多次”,通过一次G7认证,就完成了整个工厂大多数机台/油墨/纸张的色彩标准重新制定,对企业来讲显然是非常划算的。

 

4、为掌握技术而认证

无论是1条曲线也罢,N条曲线也好,始终是通过外部力量来获得超越G7证书以外更多对于生产实质性的帮助,可以说这种递进只是量的升级,没有质的飞跃。在目前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自己的G7专家的情况下,一旦生产状态发生变化,G7认证时所做的补偿曲线很可能就不再适用了,那么是否有必要再请G7专家过来进行二次或三次服务呢?如果条件时常改变,是否就意味着的不停地请G7专家付费服务呢?

与其屡屡请第三方上门服务,不如把色彩核心技术握在自己手里,因此聪明的企业选择了把钱用在培训和培养自己工厂的G7专家上。

一种方式就是派遣技术骨干去香港参加每年一至两次的G7专家培训,按人收费,通过集中四天美国G7导师理论授课、演示加笔试考核,考获专家资质。导师授课水平无疑是非常专业的,受训条件也相当不错,还有现场实操观摩。但第一所有学员必须要通过入学考试才能参加培训;第二由于毕竟每个学员的基础不同,培训期间很难照顾到每一个人;第三缺乏自己实践动手经验,独立登场操刀火候欠佳,尚需时日磨练。

另一种方式则是邀请资深的一线G7专家到厂进行现场实战培训,一而再,再而三,从学中做,在做中学,全员参与,全情投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总结理论,企业可以安排从印前到印刷等多部门各岗位人员组成专项小组参与,可以培养出的“不拿证的G7专家”,真正的无冕之王。

当然第二种方式对于培训的G7专家要求非常高,不只是自己会做而且还要会教人做,目前的情况是国内的专家有249位之多,但有5+以上实际操作经验的专家就只有58位,印联即将公布有10+以上经验的专家,让我们拭目以待吧。实际上,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有开放精神的G7专家也会致力于推广和培训,致力于技术传播和标准普及。

此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测量仪器和软件的配备也是G7技术掌握的必备要素。譬如内置G7标准的新款分光密度计x-rite eXact,可以快速判别7个目标颜色达标的情况;集测量、分析和计算曲线于一体的Curve4软件,可以快速而准确地得到想要的曲线。除此之外,能够配备i1iO2/i1iSis2加上机台配置自动轨道扫描仪(如Techkon SpectroDrive或x-rite Intellitrax2等)则可事半功倍,功莫大焉。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自己不掌握核心技术就一定会落后于人,甚至就会被人掐脖子。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更加认同有远见的印刷企业对于G7应该至少达到这个层面的认知。目前大中型印刷企业尤其是集团企业之所以一般都有自己的G7专家,有的甚至有数名之多,是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形成技术储备,真正把G7技术落地,并且根植于生产现场,才能保证生产稳定且高质量地进行。即使生产要素有任何变化,内部技术人员也可以及时纠偏和控制,使其回到正常状态。这种状态不但有利于减少企业自身的损耗,也正是印刷买家所期望看到的所有大货产品都一致的结果。

其实印刷买家一直是印刷标准化和认证的主要推动者,品牌一致性对提高品牌档次,增强品牌辨识度,消费者对提升品牌认可度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标准化和认证就理所应当的成为品牌一致性的实施方式。

G7认证贯穿创意设计机构,印前媒体服务商,印刷包装生产商整个产业链,G7认证为品牌商从设计到生产实现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标准,使得我们生产的印刷包装产品在货架上展现出高度统一性,同时也为品牌防伪性增加一份保障。鉴于印刷品的颜色一致性和稳定性一直是行业的头痛的问题,以及品牌商所追求的印刷颜色可测量,可验证和可复制,认证和标准化无疑为这种需求提供了一个方法,通过过程控制手段,实现操作标准化,测量数据化,评判客观化,所有这些都为印刷买家和印刷生产商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

以下是某品牌印刷买家用于控制其产品色彩一致性而在每个产品成品插口位附加的G7用检测色块,配合专门软件SpotON可以随时监控产品色彩品质。

 

5、为实现标准化而认证

能够掌握G7技术,随时应用G7方法,已经昭示着从“要我拿证”的被动心态变成“我要拿证”的主动意识的思维转变。然而G7始终只是一种手段,一个方法,一项技术,能够举一反三,从G7技术引申扩展到印刷企业的全面标准化管理,则是从“术”到“道”的境界升华。

无可否认,G7是实现印前到印刷标准化的一个有效途径,但生产全流程的标准化却并不是G7所长。印刷可以通过G7校准而实现标准化,但数码打样该怎么实现G7标准呢?为什么做了G7曲线不久,生产又反映跟不到色、曲线不准了呢?不同纸张印刷样如何与数码打样的色彩匹配一致呢?或生产要求跟客户来样,如何才能应用G7方法达到的客户要求呢?

这些问题就要从系统的角度构建出一套标准化作业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从文件接收、处理到屏幕打样、数码打样、从CTP制版到传统印刷,从标准光源到环境控制……每一个工序,每一个环节,第一个岗位都要进行有效的系统规范,可以借鉴PSO(Process Standard Offset胶印过程控制标准化)或是G7PC(Process Control)的理念来实现。

印刷企业要做到生产流程的全标准化,并非一朝一夕可完成,也非一人之力所能及,只有具备以下条件,才能让日常生产都能够按照标准的规范和体系持续地稳定地高效地运转。

1.有标准化的意识;

2.有标准化的团队;

3.有标准化的顾问;

4.有标准化的投入;

5.有标准化的作业程序;

6.有标准化的执行力。

标准化不只是做好当下,更着眼于一套体系和规范的建立,不依赖于某一个特定个人,也不依赖于某一种特定仪器或是某一项特定方法。

道重于术,术以载道。G7也好,TVI也罢,色彩转换也行,只不过都是通往标准化的一种方法。大道至简,知易行难;以无法为有法,以不变应万变;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才是G7应用的较高境界。

我们逐项分析,层层推进:从为业务拿证,到为一条曲线拿证,再到为生产曲线拿证,进而到G7技术掌握,到标准化体系实现,企业现实存在的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求,其实与人本主义科学理论之一的马斯诺五级需求层次理论何其相似乃尔?!

人类需求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到自我实现需求,像阶梯一样,逐层升级,逐层提高,而作为由人组成的企业,我们可以类似划分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卓越需求到企业愿景实现需求,两者岂非十分相像?

不同印刷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所处的阶段也不同,考量自然也会有所有不同。如果您的企业近期有计划或已经通过了G7认证,不知有没有真正想明白到底要为什么而认证呢?

 

热门产品推荐

咨询电话:1861-666-1861

 

客服邮箱:mail@ibetter.com

 

售前咨询,产品购买,技术支持,商务合作